最近,在湖北武汉市举行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有近3000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负面形象,令评委大跌眼镜。原来,这些被“妖魔化”的妈妈们都有如下行为:逼着她们的孩子赶场“培优”、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
孩子们被逼着参加各种培训班这一现象,显然是当前社会竞争加剧的产物,但社会的竞争一定要从孩子开始吗?社会学家认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一些人缺少安全感,生活也充满了焦虑,故对实力与成就抱有一种狂热的错觉。这种焦虑与狂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孩子们所取得的各种成绩,不但给了他们安全感,而且是他们确认自己身份与地位的标志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针对儿童的各种培训班的兴盛,与其说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倒不如说是为了治疗一些成年人具有的传染性的心理焦虑。
何况,按照“成人本位”的中国传统观念,历来并不把儿女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故儿女往往成为父母挣面子或谋利益的工具。“望子成龙”的心理固然包含着对子女的爱,却未必没有一点成人们的私心,而且,“私心”的成分恐怕比我们想像的要大得多。我们的文化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便将他们看作不完全的小人,总之,是需要改造的“准个体”。尽管现在教育学发达了,许多专家或学者指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自有其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这些被“妖魔化”的妈妈们未必不知道,但在现实的生存焦虑与传统文化观念共同形成的“场”的压迫下,要将孩子们从各种繁重的培训“任务”中解放出来,恐怕仍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如同每种植物自有其生活习性,过度的营养与营养不良都足以导致植物的枯萎或死亡,恰如其分地供给孩子们有利于生理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养分才是合乎自然的。明乎此,这些被“妖魔化”的妈妈们或许才会因为对自己孩子真正的爱而克服上面所谈到的两大心理魔障,从而构建出和谐的母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