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咨询室接待了女孩的妈妈,一位四十岁左右,看起来历经生活苦难而有此沧桑但又显慈爱的妇女。她应该是鼓起很大勇气走进来的,一方面因为过于担心孩子而想探知究竞,另一方面又为瞒着孩了偷偷来咨询而感到不安,她后来这样告诉我们。
她的神情里有些无奈和焦虑,坐定之后,她开始和我们交流她认为我的学生模样和仍然在校的生活,更可以理解和帮助一个初中的女孩子。我于是开始认真的倾听。
这位母亲开始从孩子的成长经历说起,她告诉我们菁菁在小学阶段表现还可以,体型胖胖的很可爱从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家里经济情况不太好,夫妇俩都相继下岗、那个时候菁菁正考初中,她的基础还可以,当时可以进一所重点初中(差两分),但需要交笔钱,这对于她们家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据当地政策孩子可直接去一所区分配形式的普通初中,这仅需少量的钱。这位母亲告诉我们,菁菁很懂事,她也很明白家里的情况,可是上重点初中却也是她的一个很强烈的愿望,而且她取得那样的成绩对于她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当初她是一个微胖的女孩子,许多人对她不很在意,也不认为她的成绩好得足够可上重点初中,菁菁对此很不服气,决心以事实来证明自己,虽然她不够冒尖,老师也没有肯定的把握,但结果她几乎真的做到了。在她的心里,这是她来之不易的成果,她很兴奋、对重点初中更是向往。所以在陪她去重点初中了解情况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她表示她很想去上重点初中的心情,当时试着劝她说其实只要你真的有能力,在哪个学校学习都是一样的,人关键要靠自己。她听后也没有什么反击的言辞。后来家里也几经努力,可菁菁却又一声不吭地同意去区分配的对口初中,那时以为菁菁想通了,并且觉得如果她真正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对她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于是菁菁就这样“放弃”了她想去的重点初中,而去了这所她现在所在的普通初中。
在普通初中里,按照分数的高低,她们学校把学生按“快慢班”的形式分班,菁菁分在了相当于重点班的三个班之一。初一的时候她各方而都很正常,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中、上的水平,而且还当了一个小组长,她对此很看重。可她有时候也流露说她好羡慕六班(也是重点班之一)他们班学习风气好,老师也很重视他们班的学生,同时她还对她妈妈讲她还是坐在最后一排,她在小学坐了五年的最后一排,她非常讨厌,因为后面总是很吵闹,老师却总是不怎么理睬,她还说她们班其实也有个子高的同学坐在前面。菁菁曾透露,她们班有的同学或家长在教师节的时候会对老师有所表示。但菁菁是很懂事的,她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我们也以此提醒她,并鼓励她,用心念书,其他的事不要去想。就这样,到了初二,菁菁开始有些变化,不怎么爱讲话,节假日也不和同学出去,总是呆在家里,但她同大人交流,还是会说很喜欢六班,讨厌总坐在最后一排,这时候她的小组长职务被老师以坐位不便而撤掉,对此,家里人不太在意,对她说,搞学习才是最重要,当小组长说不定要影响学习。菁菁也没发表什么意见。后来她又对妈妈说了入团的事情,表现出一种愿望,可是这些事情都没能如她所愿。听她的语气好像她总是不被老师注意,这一点令她很不开心,但却也无从去改变什么。后来她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家里也尽最大努力想过办法找人补习,却没有很明显或是很快的进步。而现在她念着初三,应该已是很紧张,可她却不比以前紧张,对学习也表现出一种应付的态度,不大重视,好像完全没有斗志。也不敢说她什么,只是觉得亏欠她很多,总是在她想做的事上无能为力,不能满足她的愿望。
获得了关于菁菁的这些情况,我首先觉得,她丹亲来得很及时,菁菁这个时候是很需要开导和引导的。我们先对她母亲略略解释菁菁的情况,但我觉得我必须和菁菁有正面的交流。为此,我告诉她母亲,我将和菁菁取得联系,为照顾她的心理感受,我以为信件的方式会更好,而且我需要对菁菁的成长经历(从五年级到现在)加以整理和分析,而结果是需要我和菁菁共同去讨论的,她妈妈的转达在其多年的教养影响下不会对她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我向她妈妈解释了这一点。
送走菁菁的妈妈,我开始思考,菁菁应该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一些正常的道理,她是懂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她要如何调动自己,如何使她从一种消极面对“现实”的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我认为一个人若知道自己所处的情境,明白自己本应该怎么样做,摆脱自己所不喜欢的状态,可是却迈不开脚步,这时他是迷惘的。我觉得菁菁的心理状态类似这样的倾向,在她的成长中,她的那些经历与许多她的同龄人是不一样的,小孩子的愿望一般很容易就满足,而愿望的满足往往可带给他们持续的鼓励(促进),而这对于他们的发展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对菁菁来说,没有去上她所向往的重点初中,很可能成为她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和很遗憾的事情。而在那个时候,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一下子成长了不少,她也真正开始意识到她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所以她选择了去那所普通初中,她应是怀着希望去的,她对自己也是充满信心的,相信自己在普通初中一样可以生活得好,这带有少年的不服输的心理。
菁菁在家人和自己的一种无奈下作出的这种选择,对她是一次考验,也深具意义,她以为她的选择在勇敢面对现实的促进下会有一个好的发展。而菁菁在初一也确实做得比较好,担当小组长使她受到鼓舞,可后来小组长被老师以不适理由拿掉,而自己一直争取当一名共青团员的机会却也没有来到。这时她也发现一些不大正常的现象:自己一直被安排坐在最后(前面其实也有高个子同学):节假日,同学及家长对老师的某些讨好的做法,这对于处在初二关键期的菁菁来说,对她的思想的影响都是很消极的。她这时心情与习得性无助很类似,或者是“逆境”下的无措与无奈。此刻,她是失望的,她可能将她遭受的这一连串的经历都归为成长的挫折。古语有退一步海阔天空,可菁菁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却似举步维艰。在这所学校里,她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回应,机会难以把握,老师不重视,座位周围吵闹的环境及不良的学习风气令菁菁无力改变而无从把握,她感觉不到动力,而处于迷茫之中。
分析了菁菁可能存在的这种状态,我开始着手给她写信。对一个懂事而又有些敏感的小女孩来说,我觉得我没必要再讲一些大道理,这会让她觉得我的信不过一如平常而无丝毫兴趣,那也更不会对她有为之一震的影响。所以我首先在她的立场上认可了她的那些成长经历,目的是告诉她我与她一起面对她的那些经历,然后我试着向她说明,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她的那此不愉快的成长经历。如果你可以把这些当作你的不幸与无奈,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把它们当作你的财富,就像某一件东西你先于许多人得到它一样。人生的经历也是一样,你可以发现这种早于别人或别人没有的这种经历,也给了你而未给他,一份丰厚的回报,诸如它们增添了你人生的经验,使你先于别人而拥有了承受生活变故的能力,使你的性格更加坚强不屈,使你的意志更加坚定,更有韧性,这些都是你终身受用的优秀品质,你比别人提早拥有了它们,那么你对于以后生活的应对能力就比他们更强,这对你以后的发展会更有帮助。我在信中这样给菁菁解释她的那些不快的早期经历。然后针对她目前在学习上的这种消极停滞状态,我告诉她,自己在所面对的一切事中的角色应该是很自主的。生命是你自己的,学习更是你自己的,当我们不能选择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需要暂时去适应,特别是去适应你所无法选择的环境,你必须在这种压力下打造自己适应的能力。越是恶劣,我越是要提高自己的忍耐极限。周围的事情我们不必花过多精力去面对,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大对手即是自己。只要自己想做而且正在做,许多外界阻力又岂能挡得住拥有充沛精力、信心十足,不屈不挠,顽强坚定的“我”呢?我还告诉她“在最想放弃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咬牙挺过去,这样你才能不断战胜自己”,这是考验意志的关键时刻。万不可放弃坚持,否则就是前功尽弃
很快地,菁菁寄来了问信,如我估计这个有思想的女孩告诉我她其实在那些经历中得到了多少东西,而且她也很认可我的关于“自我”的问题。她还告诉我她很爱笑,以向我表明她其实不特别内向和忧郁。在信中,她还表现出对自己的自信,告诉我她将把握自己从周围不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抓紧时间搞学习,她还希望我能祝福她并关注她“飞跃式的进步”。看到菁菁有这样的变化,我心里很高兴,她一向缺少被老师重视、被“外部奖励”鼓励的那种很有存在感的感觉,所以当我站在她的立场陈述她的感受,并进而肯定她的经历及她的努力、她的选择、她的能力时,即使我这样一个陌生人也能令她倍受鼓舞。为了让她保持这份蓬勃的勇气与信心,我知道还需要继续关注她,以使她的心态趋于稳定的发展。我也明白,菁菁现在这个阶段里还可能会形成一种精神依托,所以我需要对她慢慢引导,并使她形成自己的稳定品质。
之后,我又给她同了一封信,我告诉她,我看到了她对自己的信心,并表示我很关注她,希望她可以保持自己的一种稳定的状态,并适时使自己向前发展,然后我还给了她一些关于自我控制与调节的一些暗示,以使她不至于形成依赖的心理。人可依靠的是自己,一定不要脱离“自己”这个前提,然后你要充分利用条件去促成自己实现愿望。
我和“菁菁’,在之后的联系中随交流的深人,依照“菁菁”这个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结合她个人的特点,我给她提供一些辅导和建议,让她真正从“挫拆”中走出来,并明白了一个人“独立”的涵义,“菁菁”来信告诉我,她现在学习、生活已步人正轨,并且正为中考进行冲刺。
我和菁菁的交流还在继续,我同时也思考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像菁菁这样的少年期儿童有思想,但她们想问题容易趋于理想化,接受现实的能力还比较脆弱。而这个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思想很容易波动。这个时期,她们的学习欲、上进心、表现欲等也很强,需要老师或家长的肯定或重视来加以强化。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他们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关注,家长也应认可和信任他们,这对于这些孩子各方面潜能的发展与发挥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对于他们发展自己的速度的维持和提高也会有很深刻的影响。被关注和重视使他们不会对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行为感到很多的疑惑,他们会很踏实很充沛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否则,他们会很容易感到没有方向、无助、懈怠,加之这时被动性大,自控差,他们发展的稳定性较弱,易受不良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定要尽可能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给他们可感知的社会支持。这易于计他们受到鼓舞且效果明显,影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