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怎样防止孩子的“逆反”心理 点击次数:2万

孩子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初中生尤其明显,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比如,父母反对念初中的孩子看爱情小说,把家里的这类书束之高阁,不让孩子接触,却没想到孩子想方设法弄到这类书籍,背着父母越看越起劲。再如,孩子喜欢踢足球,有时为了踢球误了功课,父母一怒之下,收了他的足球,不许他以后再踢。然而,不久他们便发现,孩子时常回来很晚,总是说学校里有活动,实际上他是瞒着父母踢球。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失当,则是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比如,有的父母在教育犯了过失的孩子时,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这种教育方法最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不善体察孩子的心性,常骂他们“笨”、“没出息”;有的父母喜欢小题大做,孩子有了一点过失,就揪住不放;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过死,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有的父母对孩子提的要求过多过高,或对孩子唠叨不休个没完,这虽属好意,但孩子往往受不了,他们会觉得父母仍把自己当作小孩而力求摆脱。

要减轻和消除孩子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根据子女的心理状况在教育逻辑中循循善诱,对症下药,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心病还须心药医”。

父母要从根本上改变孩子被动教育的状况,对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真正懂得,父母不是天生来“管人”的,父母之所以“责之严”,完全是因为“爱之深”。如果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他的“逆反”心理便会减轻或消失。

要防止孩子的“逆反”心理,正确地进行奖惩,尤为重要。

怎样才算正确的奖惩呢?心理研究认为,应该掌握六个字:有理、有度、有效。
 
有理。也就是该奖才奖、该罚才罚,奖罚都要有充分的道理。比如,孩子在改正某个坏习惯的过程中,进步较慢,但多少有些进步,如果父母缺乏耐心,对进步不肯定,而是“一如既往”地批评个不停。这样的罚,也只会使孩子反感,出现“逆反”心理。奖励中也有这个问题,如有些父母喜欢物质刺激,在孩子考试前常常许愿,诸如语文、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就奖励一斤巧克力。下一次你仍维持这个水平,孩子的积极性就不高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逆反”心理。因为靠许愿激发的行为,往往缺乏强化的自觉性,而要靠逐步升级的新许愿来维持。

有度。就是奖罚要适度,有分寸,不要失当。任何奖罚都会在孩子心理上产生反应。如同药吃多了会产生抗药性的道理一样,孩子对奖罚也有一种适应性。所以,对孩子的奖罚除了必须注意“有理”外,还要掌握适当的尺度。就体罚而言,不能小错大罚或大错小罚,更不能动辄体罚。动辄体罚同动辄奖励一样,都会使惩罚“贬值”。何况,滥使体罚还会造成许多可怕的后果。例如撒谎,据调查,孩子第一次撒谎,往往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打骂,因为孩子只能用撒谎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保护自己免受惩罚。孩子撒谎得胜,尝到了甜头,就会得寸进尺,愈陷愈深,谎越撒越大。在撒谎的掩护下,行骗行盗,走向歧途。这种事例不胜枚举。所以对孩子的奖罚一定讲究分寸,尺度。

有效。也就是奖罚要兑现,而且标准一致。有些家长常常把奖罚挂在嘴边,用以恐吓孩子,而很少兑现,时间一长,孩子也就疲沓了。也有些父母,见孩子有进步,答应带他远足一次,可又是这个星期推下个星期,下个星期又推再下个星期。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发挥奖罚的作用。

总之,防止“逆反”心理的办法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做父母的肯在教育中去摸索,那么,激励孩子的上进心理,减少以致防止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家庭教育卓有成效,则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