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不一定都得规规矩矩地在教室里上,走出课堂,走进场馆,了解不同的人群和事务,或许也能给孩子们留下不同的感受。本周刚开学,行知小学全校1700多名学生,分不同年级段,走进杭州动物园、刀剪剑博物馆等10多个场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700多名学生按不同的年级走进场馆
全校1700多名学生都到校外上课是怎么样的一个景象?据学校虞小东老师介绍,开学第一天,全校一到六年级所有学生,按不同的年级走出课堂,走进场馆,分别到杭州动物园、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西湖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场馆进行新学期第一次课外实践课。
这种动物长什么样?它喜欢吃什么?它都有哪些种类……在杭州动物园,行知小学一年级的小同学们背着午餐和笔记本,有模有样地进行观察、记录、描绘、讨论着。动物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借此机会,行知小学的老师们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观看时不要随意给动物投食,避免动物误食引发不适,甚至还会伤害到它们。
同学们通过这样近距离接触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活动中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还锻炼了合作、探究、自律、自力、自理的能力,一举多得。
每个孩子要完成探究实践报告
活动内容不只是参观游览,每个孩子还要完成探究实践报告。同学们组成一个个研究小组,在活动前几天就做起了准备工作:确定研究主题,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制订研究计划等,使得实践活动更有目标,更有成效。
在刀剪剑博物馆里,二年级的同学仔细观察展品、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完成记录表,一样也不马虎。这两个年级还有部分家长志愿者参与,协助老师指导孩子完成探究活动。而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实践活动了,他们的探究小组分工更细致,更明确,在场馆里有负责记录的,有专门拍照的,有的将手头资料与展品进行对比的,他们一边参观,一边交流着,俨然一个个小研究员的模样。
“课堂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景,不断挖掘学科特色,在改变学生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使合作、体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阶梯。”虞小东介绍,行知教育围绕儿童核心素养,全力打造儿童生活能力,开学第一课正彰显了这一育人理念。提升实践探究性课程的质量,建构准备—探究—总结—评价的完整探究环节,充分应用核心素养手册,增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